联系热线
微塑料(粒径<5mm的塑料颗粒)广泛存在于水体、土壤甚至大气中,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。传统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完全去除微塑料,因此需要高效吸附材料进行深度处理。活性炭因其高比表面积和强吸附能力,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微塑料吸附剂。
活性炭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吸附微塑料:
1. 物理吸附
微塑料颗粒被活性炭的孔隙结构(微孔、介孔)截留,尤其是粒径较小的微塑料(纳米级)。
比表面积越大(如椰壳活性炭),吸附效果越强。
2. 表面化学作用
活性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(如羧基、羟基)可与微塑料表面的极性基团结合,增强吸附。
改性活性炭(如负载金属氧化物)可提升对特定微塑料的选择性吸附。
3. 静电作用
部分微塑料在水中带负电,通过调节pH或阳离子改性活性炭,可增强静电吸附。
1. 实验室研究数据
聚乙烯微塑料(100nm):在最佳条件下,活性炭吸附率可达85%~90%。
聚苯乙烯微塑料(1μm):改性活性炭(如Fe₃O₄负载)吸附效率提升20%~30%。
2. 实际水处理中的挑战
竞争吸附:天然有机物(NOM)会占据活性炭孔隙,降低对微塑料的吸附容量。
再生问题:饱和后的活性炭需通过热解或化学清洗再生,但可能降低吸附性能。
优势
高效广谱:可吸附不同材质(PE、PP、PS等)和粒径的微塑料。
环境友好:无二次污染,与化学沉淀法相比更安全。
局限性
成本较高:大规模应用需频繁更换或再生活性炭。
预处理需求:微塑料浓度过高时需结合过滤工艺。
活性炭对微塑料具有显著吸附潜力,尤其在深度水处理中表现优异,但需进一步解决成本、再生及干扰物问题。未来通过材料改性和工艺优化,活性炭有望成为微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工具。